我的救援成长记(熊旭东)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4:15:17   信息来源:c17官方网站   浏览次数:
   我叫熊旭东,一个80后,现在是南昌南车辆救援大队东乡中队的一名救援员。三个月前,我一脚跨进了高速救援这个全新的领域,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,对着眼前的一切都发怵。 
   最让我头大的不是扛设备、拉拖车,而是那部小小的手机——我本就不太会摆弄智能手机,偏偏每天的工作都得靠它在拖车APP上接单。手指在屏幕上戳来戳去,总怕点错一个按钮,被同事笑话不说,最怕的耽误救援。那时候,手机一响我就心跳加速,尤其是看到派单提示弹出来,手心立马冒冷汗,甚至会下意识地把手机往旁边挪一挪,心里直打鼓:“可别又是我的单啊。”
   现在想起刚上岗那阵子的糗事,我自己都忍不住笑。那天司机师傅问小车的救援收费标准,我一害羞就红了脸,头也不自觉低了下去。明明背得滚瓜烂熟,可开口却结结巴巴:“收、收费是……按基、基础里程算的,超、超了再加……”话没说完,舌头就打了结,“基础”两个字重复了三遍才顺过来。旁边帮忙递工具的同事没忍住,低低笑了一声。我耳根瞬间烧得发烫,越急越说不利索,折腾两遍才把标准说清楚。说完我攥着反光背心的手都紧了,盯着鞋尖不敢抬头,后来总逮着同事念叨:“我是不是真有点笨?一害羞就结巴,连句话都说不好,这活儿我能扛下来吗?”
同事们待我热络,见我总戴着副眼镜,性子又温和,就给我取了个外号“眼镜子”。每次他们这么喊我,我都乐呵呵地应着——比起纠结外号,把活儿干明白才更重要。我心里清楚,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得自己主动“破局”。“做一行、爱一行”这话,我打入职就刻在了心里。休息时,别人在值班室聊天,我就抱着厚厚的业务流程资料啃,那些密密麻麻的操作步骤,我都一笔一划抄在本子上;遇到不懂的,比如怎么快速定位事故点、怎么和司机高效沟通,我就像跟屁虫似的追着老队员问。每次上工实操,我都睁大眼睛盯着老队员的动作,从挂钩的角度到拖车的速度,一点点记、一遍遍琢磨,错了就赶紧改,下次绝不再犯。
   就这么一天天“啃”资料、“缠”同事、“磨”实操,三个月下来,我再拿起手机接单,手指戳屏幕的动作都利落了;接到派单,心里也不慌了,反而会立刻在脑子里过一遍流程;处理拖车任务时,挂钩、固定、起步,每一步都做得稳稳当当。前几天中队复盘国庆和上月的作业视频,我凑在屏幕前看,居然发现自己规范度评比还排到了前面。那一刻,我心里的滋味说不清,有激动,有庆幸,更多的是踏实。这段日子让我彻底信了:这世上哪有什么“笨人”,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较真的学习态度。

上一篇:桂香里的旧信(钱园杰)
下一篇:最后一页